歷代甜心寶貝台包養網名臣對立奏議選評(十二)

軍屯的立與廢

  提醒:漢宣帝時,后將軍趙充國連續三次上奏,請求在邊境實施軍事屯田,列舉十二年夜好處。廷議中獲得朝臣贊統一次比一次多,由非常之三到非常之五、最后是非常之八。最后執政廷獲準。屯田之效不僅獲得了對羌戰事的決定性勝利,使西部邊境在數十年間皆安然無事。,也促進了東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漢、羌平易近族之間的團結和融會。自己也被漢宣帝作為元勳圖像于麒麟閣。漢武帝末年御史年夜夫桑弘羊也上書再主要求屯田,但卻遭到漢武帝的斥責這是勞平易近傷財,不是憂患全國蒼生的好建議,朕不克不及采納。并承認朕即位以來,所做的許多糊涂工作,使全國蒼生憂愁困苦,現在已經后悔不及。并命令自本日始,一切損害蒼生好處,浪費全國錢財的工作,所有的結束。

上屯田廉價十二事奏(1) 趙充國

  臣聞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則福生于內,不成失慎。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十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2)。難久不解,繇役不息(3)。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變,(4)相因并起,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策)(5)。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6)故臣愚以為擊之未便

  計度臨羌東至浩亹(7),羌虜故田及公田,平易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8),其間郵亭多壞敗者(9)。臣前部士進山,伐材木鉅細六萬余枚,皆在水次(10)。愿罷騎兵,留減刑應募(11),及淮陽、汝南步卒與吏士私從者(12),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關鍵處。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13),令可至鮮水擺佈(14)。田事出,賦人二十畝(15)。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16),就草,為田者游兵(17)。以充進金城郡,益積畜,省年夜費。(18)今年夜司農所轉谷至者(19包養 ),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20),唯陛下裁許。

  (上報曰:“天子問后將軍,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充國上狀曰:)

  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21),故先為不成勝以待敵之可勝(22)。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逝世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23),愁于依靠遠遁,骨血離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天時,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看(24)。羌虜崩潰,前后降者萬七百余人,及受言往者凡七十輩(25),此坐分割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收兵留田廉價十二事(26包養 )。步卒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27),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平易近得并田作(28),不掉農業,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年夜費,四也。至春省甲十卒(29),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30),五也。以閑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充進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冷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墮之患(31),坐得必勝之道,七也。亡經阻遠追逝世傷之害,八也。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年夜、小使生它變之憂(32),十也。治湟峽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床笫上過師(33),十一也。年夜費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34)留屯田得十二便,收兵掉十二利。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詔博詳公卿議臣采擇。
 
包養   (上復賜報曰:“天子問后將軍,言十二便,聞之。虜雖未伏誅,兵決可期月而看,期月而看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國民,將何故止之?又年夜開、小開媒介曰(35):‘我告漢軍先零地點(36),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37)不分別人而并擊我?’其意常恐。今兵不出,得亡變生,與先零為一?將軍孰計復奏。”充國奏曰:) 

  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38)先零羌精兵今余不過七八千人,掉地遠客,疏散饑凍。罕、莫須又頗暴略其贏弱畜產,(39)畔(叛)還者不絕,皆聞皇帝明令相捕斬之賞。(40)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看。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41),乘塞列隧(燧)有吏卒數千人(42),虜數年夜眾攻之而不克不及害。今停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平地遠看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43),校聯不絕(44),便兵弩,飭甲具(45)。狼煙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臣愚以為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禽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46)。從今盡三月,虜馬贏瘦,必不敢捐其老婆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又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終不敢復將其累重還歸故地,(47)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崩潰其處,不戰而自破之冊也。至于虜小寇盜,時殺國民,其原未可卒禁。臣聞戰不用勝,不茍接刃;攻不用取,不茍勞眾,誠令兵出,雖不克不及滅先零,亶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包養網 收兵可也。(48)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49),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內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視蠻夷也。又年夜兵一出,還不成復留包養,湟中亦未可空,如是,繇役復發也。且匈奴不成不備,烏桓不成不憂。(50)今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51)臣愚以為未便。校尉臨眾幸得承威德(52),奉厚幣,拊循眾羌,諭以明詔,宜皆向風。(53)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缺乏以故收兵(54)。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皇帝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55)而亡后咎余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奮精兵,討不義,久留天誅(56),罪當萬逝世。陛下寬仁,未忍加誅,令臣數得孰計。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57)昧逝世陳愚,唯陛下省檢。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58)有詔詰媒介未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短長,后將軍數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上于是報充國曰:“天子問后將軍,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包養 ”(59)上以破羌、強弩將軍數言當擊,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恐虜犯之,于是兩從其計,(60)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卬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卬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作者介紹】

  趙充國,(前137-前52),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有名將領。智勇雙全,熟習匈奴與羌族事務。七十六歲尚為將征討。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領七百壯士凸起匈奴的重圍。被漢武帝拜為中郎,官居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歷任年夜將軍(霍光)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后將軍,將軍,擊敗武都郡氐族的叛亂,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漢昭帝逝世后,參與霍光尊立漢宣帝,封營平侯。后任蒲類將軍、后將軍、少府,神爵元年(前61),漢宣帝用他的計策,平定羌人的叛亂,并進行屯田。次年,諸羌降服佩服,趙充國病逝后,謚號壯。為“麒麟閣十一元勳”之一。班固在《本傳》中稱贊他:“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寧、北地處勢逼近羌胡,風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同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包養 歌謠大方,風流猶存耳”。

  【注釋】

  (1)上屯田廉價十二事奏:屯田:中國歷代王朝組織勞動者我,甚至不知道彩秀什麼時候離開的。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耘的農業生產組織情勢。有軍屯與平易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廉價十二事:十二個項方便;奏,是下行公函的重要體裁,用處范圍很廣。劉勰《文心雕龍·奏言》稱:“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

  (2)茭藁(jiāogǎo)飼養牲口的干草,重要供戰馬食用。后來張騫由西域引種更適合馬匹食用的草種——苜蓿,藁遂被苜蓿代替;石:現代份量單位,合一百二十斤。

  (3)繇役:同徭役;夷:現代華夏漢族對周邊少數平易近族的蔑稱。這里指東南的羌人;

  (4)卒:同“猝”,忽然;不虞之變:難以預料的變故。虞:預料。

  (5)廟勝之冊:朝廷制訂的勝敵之策。

  (6)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況且羌人不難以計謀來攻破,難以用武力往破壞。虜:蔑稱。

  (7)計度臨羌東至浩亹:計度(duo):估計、揣度;臨羌:漢郡名,屬金城郡,治地點今青海湟源縣東南,漢時為羌族棲身;浩亹(hàomén)漢縣名,因浩亹水(今稱年夜通河)而得名,治地點今甘肅省永登縣東北年夜通河東岸。

  (8)羌虜故田:原為羌人一切的地步;公田:即官田。可,年夜約。

  (9)郵亭:驛站。漢代負責招待因公搭客、傳遞公函和警備巡邏諸事務。

  (10)臣前部士進山,伐材木鉅細六萬余枚,皆在水次:部士:安排和分撥戰士;皆在水次:都按順序放在水中。此指把砍伐的木材都編成木排放在水中。

  (11)減刑:指解除枷鎖等刑具的徒犯。漢代常用此等人充軍;應募:或稱應募士,應募從軍者。

  (12)及淮陽、汝南步卒與吏士私從者:淮陽:縣名,在河南省東南部,今屬周口市;汝南:位于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吏士私從者:西漢吏士出征時擅自招募的隨從,充作仆役,不算正式兵員。

  (13)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冰解漕下:指春熱解凍后木筏會順流而下。漕:水運;繕鄉亭:修繕鄉間亭隧;湟狹:地名。在今青海西寧市東。

  (14)令可至鮮水擺佈:使通道到達青海湖四周。鮮水:青海湖;擺佈:四周。

  (15)田事出,賦人二十畝:田事出:春天人出種田;賦人二十畝:分派給每人二十畝。

  (16)發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郡騎:金城郡騎兵。金城,今蘭州市,公元前81年西漢設“金城郡”,取“金城湯池”實即要塞之意。漢代金城郡轄境相當于今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的河、湟二包養網 水流域和年夜通河下流地區,此為趙充國當年作戰和屯墾之處。伉:壯;每十個騎兵,配備副馬兩匹。倅(cuì):副。

  (17)為田者游兵:作為保衛屯田的騎兵。

  (18)益積畜,省年夜費:增添積蓄,年夜年夜節省開支。益:增添;積畜:同積蓄。

  (19)年夜司農:官名,九卿之一,掌管租稅、錢谷、鹽鐵等。

  (20)謹上田處及器用簿:謹呈上屯地步點以及所需器物用品的賬簿。

  (21)“帝王之兵”句:取意于《孫子》。《孫子·謀攻篇》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音也;不虎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2)先為不成勝以待敵之可勝:取于《孫子·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成勝以待敵之可勝。”意謂先創造敵不成勝我的條件,然后我可勝敵。

  (23)亡:掉也。薦草:牛羊所食之草。

  (24)兵決:解決兵事。期包養網 (jī)月:一整月。

  (25)受言往言:謂接收趙充國勸導而還諭羌族人者。

  (26)條:開列。

  (27)貧破其眾:言使其貧而破之。

  (28)居收得并田作:言平易近田與屯田同時并作,兩不相妨。

  (29)省:檢閱。

  (30)折沖:意謂御敵。

  (31)離:遭遇。瘃(zhú)墮:因嚴冷瘃凍而斷指。

  (32)河南:指今蘭州市以西黃河包養網 之南。

  (33)治湟峽中道橋等句:謂橋成則行軍平安便利,如從床笫上經過。

  (34)繇(徭)役豫(預)息,以戒不虞,十二也:蒼生的徭役可以止息,還可以戒備其他的不測事變,這是第十二。繇(徭)役:同“徭役”;豫息:預先止息。豫同“預”;虞:預料。

  (35)年夜開、小開:羌族部落,在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36)先零:叛亂的羌族部落,被趙充國戰敗。

  (37)五年時:指漢宣帝元康五年(前62年,未改“神爵”前)義渠安國征羌,縱兵殺羌人之時。不分別人:言不區別對待。

  (38)多算勝少算:《孫子·計篇》云:“多算勝,少算不勝。”意謂籌算精細,故能獲勝,謀慮短淺,必定掉敗。

  (39)罕、開、莫須又頗暴略其贏弱畜產:罕羌、開羌、莫須羌又時常侵略掠奪先零羌的長幼婦女和牲口財產。罕、開、莫須:罕羌、開羌、莫須羌,皆羌族部落;暴略:侵暴擄掠。

  (40)皇帝明令相捕斬那麼,她還在做夢嗎?然後門外的女士——不對,是現在推開門進房間的女士,難道,只是……她突然睜開眼睛,轉身看去—包養網 之賞:指羌人都了解漢宣帝詔示的有關區別對待羌人的政策,以及協助捕殺叛亂羌人有賞,并視其所捕殺者的位置、性別、年齡而賞格有差的相關規定包養

  (41)遼東:郡名,治襄平(今遼寧遼陽市)。

  (42)乘塞列隧:乘塞:登塞,即憑借要塞進行戍守;隧:同“燧”現代邊塞用以報告戰事的烽煙,即狼煙臺。

  (43)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部曲:漢代軍隊編制單位。將軍營以下分“部”,“部”下分“曲”。為塹壘木樵:挖塹壕、筑壁壘,設譙樓。樵:同“包養網 譙”。譙樓,眺望敵情的高塔。

  (44)校聯不絕:校:指營壘。校聯不絕:言營壘相次。

  (45)便兵弩,飭甲具:便:利也。使之鋒利;飭甲具:飭(chì),修整;甲具,戰斗用具。

  (46)“虜見”句:但敵人看包養 到我們留下萬人屯田這是他們必定被擒的下場,必定風聲鶴唳、歸降投誠的日包養網 子也就不會太久了。必禽之具:必定被擒之利器。禽同“擒”。

  (47)累重:指妻兒。

  (48)“臣聞”句:臣下聽說出戰不克不及必勝,就不要隨便交鋒;進攻不克不及必取,就不要隨便勞師動眾。假如號令軍隊出擊,雖然不克不及殲滅先零羌,可是只需能使敵人再也不克不及作小股進侵,那么收兵也是可以的。先零:指叛亂的“先零羌”;亶(dàn),只需。

  (49)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同是:指俱不克不及止小寇盜。釋:放棄。

  (50)烏桓:亦作烏丸,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裴母詫異的看著兒子,毫不猶豫的搖了搖頭,道:“這幾天不行。”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后,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年夜約活動于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里河東北地區。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漢軍年夜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51)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把預防不測的價格所有的供給在一個偏遠的處所。澹,同“贍”,贍養。

  (52)臨眾:人名。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辛武賢(后繼趙充國守邊)之弟,時為步卒校尉。

  (53)拊循眾羌,諭以明詔,宜皆向風:安撫各個羌人部包養網 落,宣示賢明的詔令,想必都會聞風歸降。拊循:撫慰、安寧。拊:同“撫”。

  (54)“雖其”句:見注(39);宜亡它心,缺乏以故收兵:已不會包養網 再有懷疑,是以缺乏以由此收兵。宜,應該;亡,同“無”。

  (55)媮得避慊之便:躲過不敢同羌人作戰的嫌疑。媮:“偷”的異體字;慊:同“嫌”,嫌疑。

  (56)久留天誅:意謂沒能及時消滅叛羌。天誅:天朝之誅。天朝,年夜漢朝自稱。

  (57)“愚臣”句:孰:同“熟”,仔細;不敢避斧、鉞之誅:不敢迴避不執行王命的逝世罪。鉞(yuè),現代武器,像年夜斧;用斧、鉞殺人的刑罰。泛指逝世刑。

  (58)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最後批準趙充國計策的占非常之三,以后占非常之五。最后占非常之八。是:批準,確定;什三:非常之三包養網 ,下同。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皇上對趙充國的關心和勉勵。強食:多進食,“盡力加餐飯”之意,自愛:多多珍重。

  (60)“上以”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深深的體會到了父母過去對她有多少的愛和無奈,也明白了自己過去的無知和不孝,但一切都已經後悔了句:上:皇上;破羌、強弩將軍:指破羌將軍原酒泉太守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兩人皆主張調集更多的軍隊,分進合擊,速戰速決。屯田處離散:屯田之處軍力疏散;兩從其計:雙方意見都采納。

  【翻譯】

  臣下聽說用兵是為了宣揚美德、肅清禍害,是以在外舉兵得當,在國內則會產生福澤,所以不成失慎重從事。臣下所領的將吏士卒以及馬牛的糧食,每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秸稈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戰爭災難長久不克不及解決,各種路役不會止息。又擔心其他蠻夷忽然有興趣想不到的變亂,相互乘機而起,成為賢明君主的憂包養網 患,實在不是廟堂商議的勝敵之策。況且羌族不難以計謀來攻破,難以用武力往破壞,所以臣下認為未便于出擊。估計從臨羌縣往東到浩亹,羌敵原來的地盤和朝廷的公田,蒼生都未開墾,年夜約在二千頃以上,其間郵站驛亭也年夜多毀壞。臣下以前安排士卒進山,砍砍木樹鉅細六萬多株,都放在水邊。盼望能撤回騎兵,留下減刑監犯、應募兵士,以及淮陽、汝南步卒與將吏的私家隨從,合計共一萬零二百八十一人,每月用谷二萬七干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零八斛,分別駐屯在路況要道處。比及河冰解凍運下木材,修繕鄉里亭隧,疏浚溝渠,整治湟峽以西的途徑橋梁七十處。使通道到達青海湖四周。春天田耕開始,每人授田二十畝,到四月青草生長,調發強健包養 的金城郡騎兵以及屬國的胡騎各一干,副馬二百匹,到那里往放牧吃草,作為保衛耕田人的流動部隊。把收獲來的糧食,充實進金城郡,增添糧食積蓄,節省龐年夜開支。再加上現在年夜司農已經運到的糧谷,足以支撐一萬人一年的伙食。現謹呈上屯地步點以及所需器物用品的賬簿,唯請陛下裁決準許。

  皇上回報說:“天子問候后將軍,你說準備撤回騎兵,留下一萬人屯田,若按將軍之計,羌敵何時才幹誅滅,戰事何時才幹解決?畢竟怎么辦更好,請再奏報。”趙充國呈上奏書說;

  臣下聽說帝王的軍隊,足以保包養網 全本身而獲得勝利,是以重計謀而輕力戰。著力戰勝了一百次,也不是好中最好的。所以只要作好不成戰勝的準備,那么敵人才幹被戰勝。蠻夷的風俗習慣雖然分歧于我們的禮義之國,可是他們想避害趨利,愛護親戚,害伯逝世亡,卻都是一樣的。現今羌敵掉往了美地肥草,苦于借居他鄉,骨血同胞離心離德,因此人人都抱有反水之心,而賢明君主如能回師撤兵,留下萬人屯田,上順天時,下因天時,來等候能夠被戰勝的敵人,雖然敵人沒有當即遭到懲罰,但解決戰爭的時間即可在看。今朝羌敵已開始崩潰,前后降服佩服的有一萬零七百多人,還有接收我勸說而歸去相互通告的共七十批,這些都是坐待分割羌敵的辦法。臣下謹逐條陳述不收兵而留下屯田的十二條好處:

  步卒九校,有將兵士卒一萬人,留下駐屯作為武裝防備,應用地步收獲糧食,武威與恩義同時并行,這是第一。又因為排擠羌敵,使他們不克不及回到肥饒富饒之地,讓其部眾貧困破產,以形成羌敵之間相互變節逐漸加劇,包養網 這是第二。當地居平易近能配合耕耘地步,不掉務農本業,這是第三。軍馬一月的食料,估計可以開支士卒一年的糧食,撤回騎兵可以節省大批價格,這是第四。到了春天檢閱士卒,沿著黃河、湟水運送糧食到臨羌,向羌敵顯示我兵精糧足,宣揚威武,是可以傳世的克敵制勝的辦法,這是第五。用空閑的時間運下過往所伐的木材,修繕郵站驛亭,充實金城郡,這是第六。軍隊出擊,乘敵之危往僥幸取勝;不出擊,也可使反水之敵困守在包養 凄風嚴寒之地,遭遇霜雷雨露、疾病盛疫、涼瘡斷指的禍災,而我們則坐得必勝之道,這是第七。我們沒有經歷險阻長途追趕形成逝世傷的迫害,這是第八。內部不損減軍隊威武的實力,內部不使敵人有可乘之機,這是第九。同時又不往驚動在黃河南面的年夜開、小開羌人,沒有使他們產生變亂的憂思,這是第十。整治涅峽一帶的途徑橋梁,使通道直至鮮水,以此把持西域,場威千里,猶如從床笫上通過軍隊那樣平安便利,這是第十一。大批的價格節省下來,蒼生的徭役也同時止息,這樣可以戒備其他的不測事變,這是第十二。留下屯田可以獲得十二項好處,收兵就掉往了這十二項好處。我趙充國才幹低下,大哥體衰,不知長遠之計,只是盼望詔令朝廷公卿議臣廣泛詳包養網 細討論,作出選擇。

包養網

  皇上又裴毅的意思是:我和公公一起去書房,藉這個機會提一下公公去祁州的事。賜詔回復說:

  “天子問候將軍,所說的十二條好處,朕已了解。你說敵人雖然沒有當即遭到懲罰,但包養 解決戰爭的時間已即可在看,所謂即可在看,指的是今冬呢?還是指什么時間?將軍難道沒有考慮,敵人聽到我軍大批撤兵,將會湊集壯丁,進攻騷擾屯田者以及途徑上的駐軍,又將殺掠國民,我們將怎么禁止?又年夜開、小開羌從前說過:‘我們向漢朝軍隊告密先零羌駐軍的處所,但漢軍不前往進攻,這次長期留屯,會不會像元康五年一樣,不分區別而一同打擊我們?’他們心中常懷恐懼。現在軍隊不出,會不會發生變亂,與先零羌結為一體?將軍仔細計議再奏報給我。”

  趙充國上奏說,臣下聽說用兵以計謀為最基礎,是以計算多的勝計算少的。先零羌的精銳部隊現在剩余的不超過七、八干人,掉往了原來的地盤,旅居遠方,分崩散離,受饑挨凍。罕羌、開羌、莫須羌又時常侵略掠奪先零羌的長幼婦女和牲口財產,反水先零羌歸來的絡繹不絕,這是全都聽到天于關于獎賞自相捕殺罪犯的賢明詔令。臣下愚以為敵人敗壞已指日可待,最遠也在來年春天,是以我說解決戰爭的時間已即可在看。我見到北部邊疆自敦煌至遼東長達一萬一干五百多里,沿著要塞設置亭隧只要吏卒幾千人,敵人幾次年夜部隊進攻不克不及形成禍害。現在我們停步包養網 兵一萬人屯田,地勢平展,又多平地遠看便利,部隊之間彼此保衛,深挖壕溝.高筑木樓,九校聯系絡繹不絕,備好兵器弓弩,整治作戰用具,狼煙相通,構成一股協力,以逸待勞,這是用兵的有利方而。臣下以為屯田對內有不費財力的好處,對外有守御敵人的準備。我們的騎兵雖然撤離了,但敵人看到我們留下萬人屯田成為他們必定被擒的下場,他們風聲鶴唳、歸降投誠的日子也就不會太久了。從現在開始的三個月中,敵人馬匹消瘦,一定不敢將老婆兒女放在其他部落,但是本身卻老遠地奔走風塵來侵略我們。又看到屯田之士是招兵萬人,最終也不敢再將他們的老小妻兒帶回故鄉。這是臣下的愚計,估計敵人一定在當地逐漸崩潰,這是不戰而敵人自敗的計策。至于敵人小股進侵,不時殺害國民,這底本就未可禁絕。臣下聽說出戰不克不及必勝,就不要隨便交鋒;進攻不克不及必取,就不要隨便勞師動眾。假如號令軍隊出擊,雖然不克不及殲滅先零羌,可是只需能使敵人再也不克不及作小股進侵,那么收兵也是可以的。現今同樣不克不及禁絕敵人小股進侵,而放棄坐待取勝的辦法,采取冒險的行動,用兵前往出擊終究也見不到好處,使內部空虛而自找疲憊,削減實力而自作損耗,這不是對付蠻夷的辦法。又年夜軍一出,回來后就不克不及再留下來屯田,湟中地區也不克不及空空無物,假如是這樣,又得再發徭役。況且匈奴也不成不戒備,烏桓也不成不憂慮。現在長包養網時期地轉運耗費煩多,把預防不測的價格所有的供給一個偏遠之地,臣下愚以為分歧適。校尉臨眾有幸承皇上的威福,帶著豐厚的幣財,安撫各個羌人部落,宣示賢明的詔令,想必都會聞風歸降。雖然他們以前曾經說過“會不會像元康五年那樣”,但現在已不會再有懷疑,是以缺乏以由此收兵。臣下黑暗思付,奉詔出塞,領兵遠征,用盡皇帝的精兵,假如把車甲拋散在荒山野田之中,雖然沒有一尺一寸的功勞,但只需能自甘墮落,躲過不敢同羌人作戰的嫌疑,因此也就沒有事后的過掉與罪責,這是對人臣不忠有利,不是賢明君主和國家的功德。臣下有幸能夠激奮精兵,征討不義,但不克不及及早殲滅敵人,罪該萬逝世。承蒙陛下寬宏善良,不忍心加罪,青鳥使下屢次獲得仔細考慮的機會。臣下沉思熟慮以后不敢迴避不執行王命的逝世罪,拚包養 命陳述愚見,唯請陛下明察。

  趙充國每次上奏,天子就交給公卿議臣討論。最後批準趙充國計策的占非常之三,以后占非常之五。最后占非常之八。詔令詰問以前說趙充國之計欠好的,都低頭認錯。丞相魏相說:“臣下愚蠢不熟習軍事上的短長得掉,后將軍幾次籌劃軍策,.他的話經常是對的,臣下擔保他的計策必能可用。”皇上于是回報趙充國說;

  “天子問候后將軍,上書陳言可勝羌敵的辦法,今包養網 聽從將軍的意見,將軍的計策很好。請報上留下屯田以及應當撤回的人馬數目。將軍應多進飲食,謹慎用兵,多多自愛。”皇上又以破羌將軍、強弩將軍屢次進言出擊,而趙充國屯田的處所年夜多疏散,擔心敵人侵略,于是也批準破羌將軍與強弩將軍的意見,詔令兩將軍與中郎將趙印出擊。強督將軍出擊,瞬服四千步人,破羌將軍斬敵首二千綴.中郎將趙印也斬殺與克服二干人,而比趙充國所克服的又得五千多人。宣帝下詔撤兵,只要趙充國留下屯田。

  【評說】

  羌族是我國境內陳舊的平易近族之一。重要分布在青海、甘肅的東部和四川的東南部。年齡戰國時期,羌人的社會經濟由狩獵為主轉向農業和畜牧業。西漢初年,羌人分化為若干部落,雖互不相屬,卻皆臣服于匈奴。曾與匈奴聯軍十萬攻漢令居塞(今甘肅永登境內),漢遣李息等率兵十萬馴服了羌人,并設置護羌校尉。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2)春,因漢將義渠安國征羌,斬殺羌人貴族并縱兵殺羌人,惹起羌族諸部聯合發動叛亂,攻城奪邑,殺官掠平易近。為了鎮壓叛亂,年逾七十的西漢名將趙充國包養 毛遂自薦,親自掛帥出征平定叛亂。結果殺敵數萬,獲牲口十萬多頭,迫使叛羌各部向東南逃竄。這時,漢庭有關人員對進一個步驟用兵方略產生不合。破羌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等主張調集更多的軍隊,乘勢分進合擊,速戰速決。而后將軍趙充國認為漢朝的重要敵人是匈奴,不用用大批軍隊來對付叛羌。他根據當時形勢和對糧食輜重等后勤保證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清楚后,預計叛羌必潰。只需持之必定時日,必能全勝安邊。于是,向朝廷提出罷息騎兵,停步卒在邊疆屯田以待羌敝的建議。這就是他一一解釋屯田之利的三次上書。

  趙充國在給漢宣帝的三封奏折衷,具體詳細闡述了罷息騎兵,停步卒屯田的意義和方式。他起首指出:叛羌只能用計破之而難以用兵取勝。假如罷息騎兵,留兩萬步兵屯田,一者可以“以為武備”,二者可以“因田致谷”,使國家“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防止了“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等弊病。針對有些人的責難,趙充國認為留兵屯田,雖然結束了軍事進攻,但卻可以使“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使其“竄于風冷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墮之患”,而對漢庭來說,這卻是“順天時,因天時”,是“坐解羌虜之具。叛羌雖然“未即伏辜”,但是“兵決可期而看”,並且一旦收兵則是“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

  趙充國的陸續上奏,由于事實俱在、說理充足,也逐漸改變的朝臣們的見解:最後批準趙充國計策的占非常之三,以后占非常之五。最后占非常之八。以前指責趙充國的也都改變了見解。丞相魏相對漢宣帝說:“臣下愚蠢不熟習軍事上的短長得掉,后將軍幾次籌劃軍策,他的話經常是對的,臣下擔保他的計策必能可用。”于是漢宣帝命令軍隊屯田。不久,趙充國的屯田戰略年夜見成效。軍力近五萬人的叛羌戰逝世7600人,3萬1200人降服佩服,餓逝世、淹逝世5000多人,出逃的4000多人。並且降服佩服的羌人還應諾將這4000人追回。神爵二年(前60),趙充國奏明上述情況,奉旨撤回軍屯部隊,勝利還朝。當年秋天,羌人所有的降漢,漢置金城屬國以處理羌族事務。

  趙充國這次屯田雖然時間不長,但無論對當時還是后世,都產生了宏大影響。西漢當局由于采納了趙充國的建議,獲得了對羌戰事的決定性勝利,西部邊境在數十年間皆安然無事。不單有用保衛了邊疆,也促進了東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漢人屯田、羌人內遷,也促進了平易近族間的融會,對我們這個統一的、多平易近族國家的構成和鞏固有著深遠的影響。趙充國總結了有名的“留田廉價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處,成為反應我國屯田軌制的主要文獻。此中論述的將軍事進攻與經濟打擊結合起來的軍事思惟,以及下降國家軍費開支的國防經濟思惟,甚至對現代國防也有指導意義。自此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致兩宋,各代都奉行過邊防屯田:三國時代的曹操與東吳孫權都在交界的江淮地區屯田備戰,西晉繼之。唐代屯地主要在遼東至隴右的南方邊界,有5萬頃擺佈。明代達于極盛,約64萬余頃。清代除保存漕運屯田外,也在蒙古、新疆和東北苗疆設有若干屯田。新中國成立前,在束縛區延安一帶進行軍屯和平易近屯。新中國成立后,更在新疆地區和東北三江平原展開由部隊和上海等下放知青組成的軍屯和平易近屯,并專門設立“農墾部”。趙充國也是以功勛被載進史冊。甘露三年(前51),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年夜漢,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元勳圖像于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此中就有“后將軍趙充國”。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